翁祖泽:同校发展,同校进步的湖大人

编辑:詹锴洋 刘铭涛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3日              浏览量:





人物简介


翁祖泽,汉族,1941年1月出生于上海,教授。196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及设计专业,分配至湖南大学电机系任教。1979年被推荐并考取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人员,1980年1月--1982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进行研究访问学习。1983年11月任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电机教研室主任,1984年1月任电气工程系副主任,1985年12月任湖南大学副校长,1987年12月任湖南大学校长,1993年8月调任中信香港集团上海投资公司副董事长。曾任湖南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六届、七届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主要经历及贡献

翁祖泽在担任湖南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主体,以科研和科技开发为两翼”的战略发展思想,使当时学校在处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方向。

“学校历史悠长而又不老化,就要靠一代一代的接力,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在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上,他倾注了最大的热情和精力。《湖南大学大事记》中记载:仅1992年6月下旬,学校新增教授50人,其中破格晋升(年龄45岁以下)的有6人,新增副教授104人,其中破格晋升(40岁以下)的有29人,最年青的教授仅30岁,终于使不拘一格提拔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政策导向在他的任期内得以落实。为了纠正当时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他倡导并主持举办学校历史上第一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在学校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推动实施为青年教师解决简易家庭住房的旧房改造工程,稳住了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这些当年被破格提拔和讲课比赛胜出的优秀青年教师,在后来大多成为了各领域的栋梁之才。

翁校长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视,大力倡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促成了学校历史上第一次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和第一个学生岳麓书院讲习团的成立。他充分认识到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师生素质培养基地,在任内亲自参与、领导基本完成了书院《时务轩》的扩建工程,并对书院文化研究所的师资和研究队伍的充实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在任校系行政职务期间,他并未间断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2年留学回国后,他立即将对电气工程教育崭新的认识融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引领教研室全体老师进行计算机的基础学习,并在主讲的《电机瞬变过程》课程中围绕计算机的应用、系统视野、动态分析、多因数综合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受到学生欢迎。

同时,他将留学期间所完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于湖南省电网的动态稳定控制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科研成果“湘鄂联网湖南系统低频振荡研究”,获水电部198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机系统动态稳定程序”,获1987年湖南省优秀计算机软件二等奖。发表《用特征分析法决定多机系统中稳定器最佳安装地点》、《用特征分析法对湖南系统低频振荡试验校核计算》、《试论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对策》等论文20多篇。获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荣誉证书及奖章。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者按】 在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办学百年之际,我们有幸联系到了翁校长,真切地感受到了80岁高龄的老校长对湖南大学、对岳麓书院的浓浓深情。


1988年1月,当前任校长成文山教授当众将那片系着红绳的办公室钥匙交给我时,我顿时感到,接过这片钥匙,也将从此接过岳麓山下千年学府万家灯火、万家忧乐的责任。也许,在人们眼中,大学校长的头顶上闪动着一圈光环,然而,我自己始终清醒地记住: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在新中国上学而进步成长起来的普通教师,一名从走进千年学府那天起即开始职业生涯的普通教师,一名责任比普通教师更重的普通教师。我将与万余名师生员工一道,在春天里播种,在夏日里耕耘,在层林尽染的秋色里共享收获的喜悦,在晶莹的冬季规划明年的生产和学校的未来。

图书馆顶楼,由此远眺千年学府的春华秋实

在担任校长期间,几乎每月都有重要人物来访。如有可能我都要安排他们在两个位置看学校:一是远眺,一是近看。远眺位置就选在现图书馆的楼顶上。

图书馆九楼是全校的制高点,一踏进屋顶地面,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在平顶上可作三百六十度环步,浏览校园的环境全貌。向东,极目楚天舒,可以看到滔滔北上的湘江及江东渐失于烟雾之中的长沙城区;而最难忘的是向西看,碧空之下,巍巍岳麓横垣南北,郁郁葱葱,起伏逶迤,如展开的绿色天然画屏,大气磅礴。她又像身穿翠袍的慈母,敞怀展臂,环拥着自己的子女——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在千年时光流淌中,以永不干涸的乳汁哺育他们,注视着他们的成长。而怀抱深处,就是掩映于参天古林之中的岳麓书院。“源远流长”是这幅图画最好的诠释。

每当我向来宾介绍:由西向东,岳麓书院御书楼、老图书馆及现图书馆三点位于一线,是湖南大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三个里程碑标志和象征时,自己似乎也听到教育的步伐咚咚地从千年远古走来。我不只一次看到,面对这一幅壮观的自然与历史结合的佳作,听着有关湖南大学演进的简述,众多客人都发出由衷的赞叹,我也与他们共同深深地呼吸,仿佛想从岳麓母亲的胸怀中吸取学术的灵气和大气。

我真希望每一位湖大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能有机会到此一览,以他们从未有过的角度来感受一下这一绝佳的整体校园氛围,这将是对他们校园生活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母校的悠久历史和人文环境总结性的最后一瞥,相信这会使他们对母校终身难忘。


走进千年学府的心灵震撼

挂有“千年学府”匾额的岳麓书院前门台阶,是我们经常迎接贵宾的场所。每次迎接贵宾,沿着书院的轴线,一路讲解,一路攀谈。每次的引导讲解,我都会沉浸在千年历史与文化之中,自豪地向客人展示学校久远的教育历史和千年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并在与客人的切磋讨论中,相得益彰。我们讨论过文化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影响,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正是在经常进行的这种切磋交流中,我的认识不断有所升华。

站在赫曦台上指看书院正门,可以感觉到书院的一种气势:凝重、严肃。赫曦台高度的设计,正好使人略有俯视而获得这一感觉。而在台上开始对书院的介绍,恰是最佳的时刻。因为面对着具有中国南方古典风格的宽大前庭、书院的清瓦白墙及洞开的巨大院门讲解,门两边的著名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恰是十分自然的介绍之始。客人在此都会忘却时间而伫立倾听,我接待过的贵宾,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耀邦、彭真、宋平、钱伟长、周谷城、陈幕华、王兆国等,以及诸多国际、国内学术机构领导人、大学问家及海内外侨胞无不如此。

进入大门,毫无疑问,就历史文化的价值来说,最重要的地方是讲堂。那里,因康熙和乾隆两幅御笔匾额高悬而满堂生辉。与乾隆皇帝所赐“道南正脉”相比,我认为更有意义的是康熙大帝赐的“学达性天”。因为前者不过是最高统治者正式认定理学正宗已南移至此,肯定了书院的学术地位;而后者指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习而达到每个人的最高品性,同时它也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用现代语言来注释,就是通过学习而与自然及环境和谐相处而不是对抗。它在书院中起指导学习的作用,有更深远的意境。

我在介绍时更愿意着重三处:一是讲堂前簷下的由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先生所提匾额“实事求是”。因为很多来宾都问,毛泽东十分倡导的“实事求是”是否由此而来?我总是说,我不能做肯定回答,但由于毛泽东年轻时假期经常来岳麓书院,看到这块匾额并受到影响,应该说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毛主席的推崇下,起码在相当一段时期人人皆知。  

第二处是讲堂北壁上所刻的“书院学规”十八条。每当我逐条诵读时,来宾们均会频频点头呼应。特别记得1991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来校视察,当我介绍到最后一条“疑误定要力争”时,总书记说,“这条写得最好。什么事情,一定要把道理弄得清清楚楚,不懂的不能装懂”。不仅是他,到过书院的绝大多数来宾,都对这条赞赏有加。

第三处就是“朱张会讲”的地方。一张讲台上置放有两把椅子,这本身就引起访客很大兴趣。但是,我向客人着重讲解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岳麓书院院长张栻同在台上会讲,既有传授又有讨论,这在当时应是创举,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疑误定要力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学术上的民主和求实的氛围。这种方式,其实今日已被众多的国际论坛所采用。君不见,不少论坛在台上放四五把椅子,请四五位权威、专家同时上台,从各个角度论述某个专题。然而在八、九百年前的岳麓书院,已经采用这种方式了,这不值得我们自豪吗?

从讲堂再向里,就是书院内唯一的楼房御书楼。它背依麓山,巍峨挺立。虽号称御书楼,但由于多年战乱,皇帝御赐书籍已无踪迹,其他古籍缮本亦仅存一二。所以在任时我心中的一大任务就是增加御书楼的藏书,使其名副其实。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赠书来自邓力群同志,他亦为湘籍,一次来书院参观后即表示大力支持。在我任内,他两次捐赠了数千册书,并承诺将来将其藏书全部捐赠岳麓书院。我衷心希望,御书楼有一天能真正成为珍本书籍及文物的收藏或展视地。

御书楼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是贵宾接待。将接待室设在书院最深位置处,以我之体验,无论一个来宾自我感觉多么尊贵,但当一进入书院大门,一路听取讲解,一路感受环境,到御书楼坐下与我们抵膝铭茶时,口气表情无不对书院肃然起敬,从而泽及学校。我特别记得几位美国的大学校长,如中央康涅狄克州立大学的舒马克校长和奥本大学的马丁校长,他们虽然还称不上美国的顶牌大学,但与中国的大学相比,无论是经费、校园、设备、师资,均有相当的优势,特别在当年,这种优势更为突出。美国人特有的优越感,刚接触时就能感受到。但参观完书院及湖南大学校史陈列,在御书楼坐下来会谈时,他们都表现得十分谦逊和热情,主动提出加强校际合作,所以我便会带着一种自豪感和轻松感与来宾谈下去,合作成功率十分高。1992年我率团回访美国奥本大学,马丁校长介绍该校概况时诙谐地对我说,我看我还是不介绍奥本大学的历史为好,因为与千年的湖南大学相比,我们学校还是BABY(婴儿)!

我与书院还有一种密切的关联方式,就是每年的教师职称评审。每到那时,校人事处师资料的同志们就要将所有的评审材料一大叠一大叠地搬至御书楼,而作为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的各位教授,包括我在内,也要被“关”在楼内好几天。在书院御书楼环境中做评审职称这样的工作有一好处,就是心情清净、平和。大家都用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参加,因为在圣域般的境地中,自己的身心被净化,使学校的不拘一格提拔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思路得以落实。学校历史悠长而又不老化,就要靠一代一代的接力,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古老的书院中为年青有为的教师破土崛起松土施肥,今天想来亦觉回味无穷。

每当我与校友相见提起母校时,他们无不对书院有美好的回忆,觉得受到了熏陶。书院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确实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校时我曾一直想,如何使湖大的学生“走进千年学府”,不仅是身形进入,更重要的是心神进入。我曾向校团委提出,建立一个学生岳麓书院讲解团,团委很快就通过报名挑选了十数名男女同学。于是有一天我带着他们沿着平日为贵宾讲解的路线,像为贵宾介绍一样,讲解给他们听。至今我仍记得他们倾听介绍时含着渴望的眼神表情。这些同学后来都在各种场合为学校客人作过岳麓书院讲解。我设想,如果湖南大学的学生都能做岳麓书院的讲解,对于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增进对母校的感情,会起难以估计的作用。

1993年8月,我回到了上海,到上海就任新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所有员工,不要称呼我什么“总”,什么“董”,请叫我“翁老师”。我永远珍惜千年学府赋予的这个最光荣最自豪的称谓。

今天,黄埔江畔的灯饰闪亮着璀璨的光辉;南京路上舒畅的人流,编织出一幅大上海的美丽图画。我身临其境,又漫步其间,深受感染。然而,我的思绪却时常从黄埔江畔远航,向那一水拖兰的湘江驶去。岁月悠悠,我心优游,千年学府那万家灯火,万家忧乐,依然在我心间,千年学府已嵌进我永恒的梦境!

图文 | 江亚群 马楚航 等

编辑 | 刘铭涛

审核 | 李勇 彭琪淋